旅游论坛 -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繁體版本 - japanese - english   

主页 | 景点 | 图片 | 风情 | 艺术 | 传说 | 特产 | 地图 | 导游 | 租车 | 火车 | 航班 | 植物

团体 | 散客 | 会议 | 酒店 | 门票 | 名片 | 直播 | 视频 | 名人 | 日历 | 游记 | 动物 | 邮箱

论坛 | 留言 | 山歌 | 合同 | 凤凰 | 法规 | 须知 | 链接 | 自驾 | 交通 | 天气 | 迷语 | 手机

 ::湖 南 旅 游 频 道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常德 - 张家界 - 湘西 - 岳阳 - 衡阳 - 郴州 - 永州 - 怀化 - 娄底 - 益阳 - 邵阳

站 内 搜 索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旅 游 小 知 识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 >> 主页 >> 君山览胜区
 
君山览胜区

发布时间: 2006/11/20 19:54:38 阅览: 2707次 来源: 张家界景点视频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君山览胜区包括:龙涎井 封山印 朗吟亭 二妃墓 湘妃祠 柳毅井 传书亭 飞来钟 射蛟台 酒香亭 猴子洞 铸鼎台 望湖亭等十多个景点。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在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中,荡漾着一个晶莹碧玉的小岛。远望如横黛,近看似青螺,临空俯视,又像阴阳合抱的太极图。它就是美丽而神奇的君山。
 
 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位于岳阳市区西南方的洞庭湖中,相距水路12公里,与岳阳楼遥遥相望。 
 
 君山这一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有多种优美动听的传说。据王嘉《拾遗记》载:洞庭山天清霞耀,柳绿花芳,内有"金堂数百间",堂上"金石丝竹"之音,响彻山顶,是神仙居住的"洞府之庭",故名洞庭山,洞庭湖也因此而得名。传说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来到这里,死后成为湘水之神,称为"湘君"。此山即为湘君游玩、居住之地,所以后人又把它叫做君山。如此等等。
 
 君山素来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集奇摄胜的绝世佳景而与天下名山争秀。它方圆0.96平方公里,周长不到7华里,由十二峰、七十二个山包连成,峰峦盘结,沟壑回环,竹木苍翠,风景如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5米,最高点响山海拔为63.3米。山的西南悬岩峭壁,怪石嶙峋,岩下有石穴。由于它不在平陆之上,不在万山之间,不在小水之滨,而浮游于浩浩荡荡的洞庭湖中,云缭雾绕,浪动波摇,因而别具一格,风光独奇。一湖碧水,把君山岛也带活了,宛如仙姑浴于池中,更像秀女对镜梳妆;又如一艘巨轮,逆流直上,随波起伏,任凭风涛震撼而不没不沉。自古以来,凡到过君山的人,无不为君山的神奇秀丽所倾倒,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唐朝李白形容她:"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刘禹锡赞美她:"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清代袁枚赞叹她:"几点君山云外立,拟乘风去访蓬莱。"诗人把君山比作仙境。
 
 君山又是一个秀丽的绿洲,岛上的草木自古就很闻名。现在每逢初春涨水之前,湖滩上绿草绵绵,野花斑斓,颇具草原风味;一到夏天水涨,苇叶青青,水鸟出没,又是一派芦荡景象。君山有各种各样的树,多达200余种,各种花卉,四时怒放,真是青碧连云,香飘全岛。丛绿之中,尤以竹林、茶园最富特色。
 
 君山四面环水,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松软,不仅宜于竹木生长,更适于茶树安家。全岛有茶园近500亩,满坡的茶树层层叠叠,青翠欲滴。故此,君山又有"洞庭茶岛"之称。此处的茶中珍品--君山银针早已誉满神州。 
 
 君山的竹子,更是奇异多姿,别有情趣。有点点紫斑、宛如泪痕的斑竹,有棱角方正的方竹,还有楠竹、紫竹、桂竹、龙竹、龟甲竹、梅花竹、圣音竹、连理竹等10余种,分布在十几个山头,占地500多亩,漫山遍野,堆绿叠翠。微风吹拂,细竹婆娑,发出切切私语;又如"湘灵鼓瑟",娓娓动听。故此前人留下了"碧玉森森绿水湾,凤鸣环佩满湘山"的诗句。尤其是一丛丛的斑竹,那迎风袅娜的身影,珠光点点的泪纹,更令人神思飞越,自然想起"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的诗句。不仅仅斑竹有一段佳话,方竹、罗汉竹、圣音竹也各有传闻,给君山岛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这样,蓝天的飞鸟,碧水的游鱼,和随风摇曳多姿的绿树奇竹,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君山自然景观图。 
 
 君山的古迹众多,"山山有亭,坡坡有庙"。据《巴陵县志》记载,共有4台、5井、36亭、48庙。这些古迹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极富有神奇浪漫色彩。由于风雨剥蚀,兵火摧残,多已烟消灰灭,今幸存和恢复的有龙涎井、封山印、朗吟亭、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飞来钟、酒香亭等16个景点。 
 
    
 
 朗吟亭
 朗吟亭以吕洞宾"朗吟飞过洞庭湖"的诗句而得名。它位于君山龙口左侧的龙腭山顶,下临洞庭湖,遥对岳阳楼公园的三醉一亭,相传是吕洞宾吟诗的地方。相传吕洞宾在岳阳楼喝醉了酒,便朝吟诗歌,飞过洞庭湖,来到君山岛上,以清泉洗脚,在山头高卧,朗吟亭即"醉后高眠"之地。
 
 朗吟亭始建于北宋。明代嘉靖十九年六月(公元 1540年),湖广布政司参议滁人胡松擘窠书有"朗吟飞过处"五个大字,勒石立于亭中。据《癸亥志》记载: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绥远将军蔡毓茶重修,并作有《朗吟亭记》。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长沙绅士戴平斋重建,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遭兵毁。同治八年(公元1896年)崇胜寺僧募化再重修。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飞机攻打长沙时,朗吟亭被炸掉了一角。嗣后,兵荒马乱,无人修复,朗吟亭成了历史的遗址。尽管朗吟亭几兴几毁,历尽沧桑,仍有许多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大加赞赏。诗人余昌谷写过一首《朗吟亭》:"长啸一登亭,仙音不可听。云光连水白,山色隔水清。高唱空霄汉,秋心满洞庭。苏门何时约,铁笛起沧溟。"经过这些妙笔点染,朗吟亭便成了闻名于世的仙迹之地。
 
    今天的朗吟亭,是岳阳市人民政府1981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1982年5月落成,新建成的朗吟亭比以前更加绚丽多姿,布局精巧,参差有致,装裱精美,古色古香。亭高15米,呈方形,长13.1米,宽3.4米,占地面积为125.5平方米。亭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式的水泥和木质混合结构,分别由4银金柱,8根檐柱和廊柱支撑,顶盖金色琉璃瓦,翘首饰鳌鱼戏风,整个建筑美观大方。
 
 朗吟亭的门楣上有王首道书"朗吟亭"三字。一楼墙壁上由书法家书有吕洞宾诗"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在二楼,有一尊高3米的吕洞宾泥塑,他身穿道袍,脚踩波涛,腰挎宝剑.背一个"洞庭秋"的酒葫芦,左手端酒杯,右手拿拂尘,面带微笑……好一派仙风道骨,超然饮酒吟诗的神态。
 
 人们登上朗吟亭,放眼浩渺的洞庭湖,遥望天下岳阳楼和高高耸立的慈氏塔,水天一色的幽美景色历历在目。近处二妃墓、飞来钟、柳毅井、传书亭、龙涎井等一幅幅画图尽收眼底。听洞庭拍岸的涛声,便知古云梦泽宽宏博大的气魄,从而使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湘妃祠
 二妃墓北侧有湘妃祠,亦名湘妃庙,古称湘山祠。主祀舜帝的二妃娥皇与女英。其祠屡建屡圮,祠名也多次更易。历代诗家名宦为湘妃祠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1985年7月,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了湘妃祠,1986年9月1日竣工开放。新修的湘妃祠为三进山门庭院式建筑,建筑面积1003.8平方米。一进正面悬有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撰写的长篇楹联。全联共400字,一气呵成,把君山的风光名胜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进两厢立护神四尊。三进为正殿,正中供奉二妃塑像,两厢各立侍女塑像4尊,仪态各异,栩栩如生。 
 
 柳毅井
 柳毅井,古称桔井。位于君山龙口内的龙舌的根部。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君山自古盛产柑桔,称为'桔乡',此井即称桔井。桔井相传为柳毅传书之处。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井下深不可测。"流传甚广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民间传说:唐朝仪凤年间,书生柳毅从长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经陕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轻美貌的牧羊少女满面愁容,哀哀哭泣,经问明缘由,得知她是洞庭龙君小女,嫁给泾水龙君的次子,受尽折磨,特托柳毅传封家书。柳毅欣然接受了龙女之托,为其送书信至洞庭,找到龙女所说的桔井,在井旁的一株大桔树上,用龙女的金钗连叩三下,即有守门神出来,为其拨水指路,迎他从桔井下到"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的洞庭龙宫,将书信递给龙君。洞庭龙君的小弟钱塘君得知其情况后,十分愤怒,化为赤龙杀死了泾阳君全家,接回了龙女。龙女得救,深慕柳毅,愿意以身相许。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为避杀夫夺妻之嫌,便婉言谢绝,只身回家。龙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随不舍,几经周折,终于与柳毅结成美满夫妻。人们喜爱柳毅的见义勇为,刚直明快的品格,为了纪念他,把桔井改为柳毅井,把《柳毅传》改成戏剧、曲艺在民间传播。1979年,人民政府重修了柳毅井。井壁以花岗石砌成,饰有巡海神浮雕,井旁辟有甬道,甬道旁立有石壁,壁上有虾兵蟹将浮雕,更增添了古井的传奇色彩。 
 
 龙涎井
 龙涎井位于龙舌山下。井口直径为0.84米,口上围一环龙云纹石圆,外围有环状纹饰三层。井内赭黄色岩石形象龙舌,泉水从岩石上注入井内.一点一滴,好似涎水,井旁立一对石柱坊,柱高3米,门宽1.4米,柱上有雕龙。门楣上镌刻"龙涎井"三字。
 
 在古代,人们常以龙涎井水烹君山茶,茶汁愈益清馨甘美。
 
 龙涎井之名由来已久。是因为君山的地形酷似乌龙卧水,龙涎井前方为龙口,张口向南,两边钳形山嘴,岩壁拱护,为龙的上、下腭,中间的小山为龙的舌头,山势平舒,形态逼真。相传这里的井水清澈纯净,四时不溢不涸,是从龙舌上一点一点滴下的涎水,故称"龙涎井"。这一富有传神色彩的雅名,对君山的地形做了形神毕现的生动概括。 
 
 封山印 
 
 在君山龙口北侧临湖石壁上,刻有两颗秦始皇的封山印。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妃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责怪湘君拦了他的去路,"使刑徒三千皆伐湘山树,赭其山。"《洞庭湖志》也有同样的记载说,秦始皇南巡乘船至湘山(即君山附近),突然湖风浊浪,船不能行进,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报答曰:"此地名君山,湘君女神之所在,故作此患。"秦王听后大怒曰:"岂有君之理?"人们劝他上君山拜一拜湘君,求湘水神宁波息浪。可是秦王凭借自己君临一切的威力,不肯求拜。相反令三千刑徒伐尽其树,放火烧山毁尽其庙宇、亭台,并掏出九龙镶金的玉銮,对准岩石用力盖去,留印封山,意思是使湘水女神不再为患。虽然秦始皇使尽解数,仍不见效,洞庭湖仍湖风大作,波浪滔天,秦王的船队仍受阻于君山。始皇深知制服不了湘水神,只得上山求拜,才使得风浪平息,船只畅通。后人将秦始皇留在石壁上的四颗大印,称为"封山印"。时过境迁,世态沧桑,但历史明镜高悬,功过自有评论。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和湖水的剥蚀作用,秦始皇的封山印不脱不落,其中一个长1.2米,宽0.9米,字迹明显,笔法苍劲。有的释读其文为"永封",有的视为"封山",还有的认为是元代"巴思八"文字中的几个字。此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年初炸毁了两颗,至今那石壁上尚存着的两颗似乎要给自诩为"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的秦始皇利用权贵所施的那种淫威作个铁证,去控诉秦始皇下令洗却君山的暴行。 
 
 二妃墓
 二妃墓位于君山东侧,相传为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墓地。娥皇和女英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四千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后来舜帝巡视南方,峨皇、女英追踪至洞庭湖,听说舜帝死于苍梧之野,于是自投湘水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二妃,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修了墓,建了庙堂,供为"湘君之神"。君山上有一种斑竹,竹上斑斑点点,据说就是当年二妃洒泪而成。
 
 二妃墓历经沧桑,据光绪《巴陵县志》记载:清光绪七年秋九月(公元1881年),钦差大臣太子少保、兵部左侍郎兼两江总督彭玉麟,在巡视长江时,来到君山,捐款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基为石砌,前立石柱,上雕麒麟、雄狮、大象,中竖墓碑刻有"虞帝二妃之墓"。墓前20米处有一对引柱,高2.8米,上面刻有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原基于1971年挖毁。开挖到8米深时,发现一条7寸长的空心金龙,造型美观,重约500克,现存放在湖南省博物馆,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为保护文物古迹,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又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保持原貌,只是将墓址移进二丈多,在墓碑前置一石刻香炉.八字牌坊上雕刻花卉,或刻麒麟、狮、象等。一条1.5米宽的引道是用麻石铺砌的,两旁石碑上刻有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墓地四周长着一丛丛青翠的斑竹和花草。 
 
 传书亭
 传书亭又叫鸳鸯亭。位于柳毅井后2米的高台上。筑亭的时间甚早,明朝吴廷举即写有《传书亭》诗。今天的传书亭是1979年根据《柳毅传书》的神话传说重建的。亭为两个长方形交错组成的多角形建筑,每个长方形长4.2米,宽2米,全亭为钢筋水泥结构,占地面积16.8平方米,由10根柱架支撑亭顶,高6米,上覆绿色琉璃瓦,六个翘首饰有鳖鱼,将景区点缀得更为美观。两亭连为一体,组成双顶鸳鸯结构,自成一种古朴幽雅的风格,象征着龙女与柳毅的爱情,从而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丰富和加强了柳毅传书故事的感染力,给游人增添了游园的乐趣。 
 
 飞来钟
 飞来钟原为君山崇胜寺的古钟,南宋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荆湖安抚制置使孟珙重修崇胜寺时复制一钟,钟高一丈多,大数围,重4000余斤,上有"淳佑五年造",钟身上铸有"皇帝万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6个大字,四方凸出的部分用青铜浇铸的四条金龙,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原钟在1966年被砸毁,现在的飞来钟是1979年由市阀门厂复制而成,高约2米,直径1.2米,重约2吨。钟身上改铸着钟相、杨幺起义的战斗口号"均贫富,等贵贱"六字,比前者更富有深刻的含义。
 
 这口古钟有段优美的传说。相传南宋初年,洞庭湖畔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在杨幺率领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相传一天夜晚,朝廷派兵前来偷袭驻扎在君山的杨幺寨,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口巨钟,钟声阵阵,催醒义军,奋起抗敌,因此叫飞来钟。这是人们深切怀念杨幺起义军,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赞美之情。古钟的传说便寄托了人们的这种心情。有人据此认为,原来的飞来钟系杨幺起义军所铸的报警器。 
 
 射蛟台
 射蛟台亦叫射蛟浦,位于龙口"下腭"。在下腭半山腰,有巨石一方,悬空而立,上大下小,由几块乱石顶着,仿佛摇摇欲坠,真是险峻。巨石顶上有3米见方的平面,中间有两个隐隐约约的足印,长有两尺,一前一后,相传是汉武帝留下的足迹。据说汉代以前,洞庭湖有一巨蛟,常在湖中兴风作浪,吞食鱼虾,推翻船只,伤害人民。万民激愤,联名上书。汉武帝闻之,拍案大怒,说:"我替天行道,民之厄即朕之困,岂能容得?"于是派三千禁兵,御驾亲征。一路上旌旗蔽日,吼声震天,来到君山。可是一连好几天,风平浪静。汉武帝异之,他想莫非孤王前来,声势浩天,蛟龙害怕不敢出来?于是他密令官兵空船扬帆回都,众兵将偃旗息鼓埋伏于君山,自己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打扮成渔翁模样巡视湖边。到中午时分,果然龙口湖水倒灌,湖面巨浪翻腾,天空电闪雷鸣,一条绿眼赤须,金鳞红爪的蛟龙,摆尾掀浪,昂首望天,寻食人畜。汉武帝跨上巨石,挽弓搭箭,嗖的一声,正中蛟喉。只听得一声狂叫,湖荡山鸣,蛟龙一头钻入水里,带着一道红水浮到武帝跟前,首尾三摆,气尽身亡。顿时满山伏兵蜂拥而上,把蛟龙拖上岸,三千人马,吃蛟肉、点蛟油,三天未完。汉武帝命令左右收兵回都。船至岳州城,倾城父老,满湖渔民,焚香顶礼,高呼万岁!后人为纪念汉武帝为民除害的业绩,将此石定名为射蛟台。 
 
 猴子洞
 猴子洞位于君山南侧的断崖处。洞的上方怪石嶙峋,林木葱茏,顶上有一块平面叫铸鼎台,洞的左前方是香炉峰,洞的下面是茫茫的洞庭湖。洞深约20米,高3米,由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构成。猴子住在这里,冬暖夏凉,是理想的洞天福地。1969年在修补猴子洞时,虽然没有见到猴子的踪迹,却发现了9.5厘米长的石斧,是我国远古人类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石斧的发现,为研究君山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根据。随着它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猴子洞的浓厚兴趣。不久有人在猴子洞和附近的灰土层中相继发现了一批新的文物,其中有一些陶片。从残损的陶片上的弦纹、划纹、网纹等图案看来,很像新石器时代遗址挖掘出来的陶片,其中一件暗红色彩绘陶片上的黑色画纹更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相似无异。还有两件供装饰用的陶环以及生火用的石锤和火坑。这些经有关业务部门鉴定为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4000年前)的遗物。这样君山猴子洞的秘密被人们揭开,它不是什么猴子聚居的地方,而是远古人类活动过的文化遗址,从而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响山
 响山,位于猴子洞之上,听涛阁现址之下,根据《清一统志》记载:鸣山,一名响山,在君山上,履之锵然有声。它以"洞穴传虚应",曾经吸引过我国许多著名的墨客骚人探幽访胜,有诗赞曰:"山自坐中见,声从寻处闻。却疑仙乐奏,欲问洞庭君。"清代龚显行《响山赋》云:"疑玉女金石丁冬,千岩韵逸,万壑声洪;疑帝子瑶瑟玲珑,骤惊啸虎,遥答哀鸿。"从而可以看到响山是君山的一大名胜。

相关旅游信息:
  • 岳阳楼
  • 屈子祠

  • 精品线路推荐:

    ·散客拼团--张家界、天子山、黄龙洞二晚三日游 [3月——11月散拼特价530元/人]
    ·散客拼团--张家界、天子山、黄龙洞、凤凰古城三晚四日游        ...更多散拼线路
    ·独立成团--张家界、天子山、黄龙洞、凤凰古城三晚四日游
    ·独立成团--张家界、天子山、黄龙洞二晚三日游                  ...更多团队线路

    相关旅游图片:
    天子山雪景
    宝峰湖公园
    天门山风景区
    凤凰古城(万名塔)

    关于我们 | 访客留言 | 在线咨询 | 公司帐户 | 友情链接 | 自助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0-2012 张家界旅游指南网(张家界中国旅行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注册号:湘ICP备05000410号
    电话(Tel):0744-2153001 2153002 传真(Fax):0744-5613009
    旅游咨询:zjjxs88@hotmail.com  QQ咨询:262898456 407664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