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主页 >> 景点介绍--千史岳麓山 |
景点介绍--千史岳麓山
|
 |
发布时间: 2006/11/6 16:30:36 阅览: 3104次 来源:
张家界景点视频 |
 |
|
|
麓 山 寺 在岳麓山半腰,系晋初古寺,是佛教人湘最早的一所大 寺。明神宗时 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专。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 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字宏大。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于 1944年被炸毁,仅存山门和观音阁,现已修整一新.山门上有“古麓出寺” 的横额,两旁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对联,门外古枫参天,浓 荫覆盖,门内园圃百花争艳。观音阁为砖木结构,1955年曾加以修葺,1980 年再次修整恢复原貌,并在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阎内常举办小型书画展 览。观音阁前有两株罗汉松,左边一株是六朝遗迹,称“六朝松",树 龄在1700年以上, 是岳麓山植物界的"元老", 老干新枝,纷繁翁 郁,弥足珍贵;右边一株于清代被巨风拔去并被清代人补植。两棵古松 并峙于阁前,游人树下经过,若入关隘,故有“关松"之称。 六 朝 松 麓山寺自古居于岳麓山半腰。寺庙山门上有“古麓山寺”的横额,两旁为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揭示出此寺久远的历史和在湖南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寺门外古枫参天,浓荫笼盖,寺门内园圃中百花争艳。观音阁为砖木结构,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堂右有一口白鹤古井,因相传时有白鹤飞止其上而得名。堂前有两株罗汉松,枝干拳曲,针叶繁茂。左边一株相传为六朝所植,称“六朝松”,树龄在1700年以上,是岳麓山植物界的元老,弥足珍贵;右边一株在清代被巨风拔去并由清人补植。两棵古松并峙于阁前,游人从树下经过,如人关隘,故称“松关”。这葱郁古树,引发着人们无限幽思,也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麓山寺的悠久历史。 云 麓 宫 【云麓宫】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峰顶。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 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清同治二年(1863),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并在殿前后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又增建宫门。进士吴獬游此时为宫门题写"对云绝顶犹为麓,救道安人即是宫"一联,联内隐"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抗日战争期间,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于望湘亭中增置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真人所著《百字铭》。亭壁挂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木刻楹联。"文化大革命"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道宫房屋600平方米,部分建筑由长沙市宗教部门管理。长沙市道教协会设此。云麓宫地处岳麓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是游人品茶、谈联、观景、歇憩之地。 禹 王 碑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面东而立。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人’的美谈,倍受历代人民尊重,流传至今。岳麓禹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计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很难辨认,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但远在1200多年前,即为韩愈所闻及,还亲登南岳岣嵝峰寻访禹碑,并留有诗记。即使是唐宋时的膺品,作为纪念大禹治水之丰碑,也是十分珍贵的。全国有十风处镌立禹碑,据说皆由岳麓禹碑模本复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