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主页 >>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
 |
发布时间: 2006/11/25 20:47:18 阅览: 2479次 来源:
张家界景点视频 |
 |
|
|
黎族:青年正月初一、初二组织起来,集体上山围猎,猎物共同分享。 彝族:过春节,家家要在门前插松枝,并用松针铺地,象征身体健康,多福多寿。 朝鲜族:男女老少在一起唱歌跳舞,关在房间里张贴物画,玩纸牌。姑娘们则玩跳板、打秋千。有的还到田间烧火堆,叫“野火戏”,也叫“鼠火戏”,以此消灭田鼠、害虫。
侗族:大年初一清早,人们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活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餐桌,再加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 哈尼族:在春节前几天,哈尼族男女青年都忙着上山砍竹子,立秋千架。大年初一这天,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去参加秋千比赛。青年男女趁此良机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傍晚,白族居住的村寨小巷两旁摆满了儿童玩具,招惹得娃娃们又笑、又跳,人们走出家来逛“娃娃街”。
拉祜族:在除夕晚上,全家大小淋浴净身,以示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凌晨,男女青年总喜欢第一个奔到泉边争挑新春第一桶水。他们认为,一年之始,泉水最新最纯,喝了能使人幸福吉祥、消灾免病。
蒙古族:把春节称为“白节”,很早以前他们就以祭火的风俗迎接春节的到来。大年初一,左邻右舍互请喝茶,互相叩拜。
景颇族:正月初一,景颇族村寨每户人家的门前,都支起一根很高的竹竿。竹竿上端拴着一根很长的线,线的一头拴着肉或钱。这就是钱靶,谁要是一枪打断了那条细细的线,落地的肉或钱就归他所有。
藏族: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煮上肉,打好酥油茶,还把糌粑和红糖捏成供品,并在上面插上几颗染成红色的麦穗、青稞,表示祝福和敬意。 瑶族:瑶族过春节要演“耕作戏”。大年初一,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花衫,戴上精致的银饰;小伙子也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会开始,每三人一组,一人扮牛,一人扶犁,一人执锄,表演“耕作戏”,以示抓紧春耕夺取丰收。
达斡尔族:春节前夕,达斡尔族青年跳着富有民族风格的“鲁日格乐舞”,通宵达旦。初一早晨青年们双手各自沾满锅灰,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涂抹,以承亲爱和互祝丰收、吉祥。
壮族:大年初一,妇女们穿上新衣新鞋,竞相到河边挑水,边走边拖像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并模仿其叫声,以祈六畜兴旺。汲回的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据说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大年初一清晨,人们各自到邻居菜园里拔掉两三棵青菜,表示来年要团结互助。这一天,青年男女还要跳“打谷舞”,以庆丰收。
布依族:春节前夕,各家大小通宵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先恐后到屋外去挑水,挑头担的就是最勤劳的姑娘,称“辛勤女”。这一天,男女青年互相串门拜年,欢度节日。
苗族:春节有小孩踩年习俗。踩年人一般由邻家的男孩充当。初一早饭后,踩年者就到家中,主人先给他喝点酒,又拿肉给他吃,离开时再给他一点糯米粑和钱,以讨吉利。
(中国旅游报2003-1-27) (作者:李善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