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张家界新传奇——天门书院
...........................................................................................

     天门书院,建于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书院建成,使卫县学风“欣欣融融,有如邹鲁。”令教育事业空前兴旺,人才辈出。建院十八年、四十七年,培养出了两位翰林,世人刮目。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书院毁于战火。现在的天门书院为原址重建,保留了清幽格局,是天门山的一处文化圣地。

自元至清,永定卫、县先后兴办了天门书院、聚奎书院、嵩梁书院、城东书院和瀛洲书院,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天门书院和嵩梁书院。

天门书院于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建。此前有一位从四川来的“义不臣元”的官吏王申,征得长老和尚的同意,在天门山开馆办学,讲授孔孟之道。澧水河畔有一“先世蜀人,徙居天门山下”的财主田希吕,闻王申在山上开馆办学,以老乡身份,说服父亲和几个叔叔上山“受教,乐闻其说,思结屋以馆公。会大德七年癸卯改慈为州学”,“乃请于官,建学宫,立礼殿讲堂,具祭器,置学田二百亩。提学官闻于朝,名之曰天门书院”。田希吕既出钱办书院,也就被当道聘为山长。此书院开始建在天门“山中,傍邻獠峒,职教罕至”,因年久失修而“摧腐”,后由田怀德“输财力”,“度地于澧水之阳,天门之麓”而另修(见余阙《天门书院记》)。永定卫“士民怀道,鼓箧而至”。有贯侯阿思南海牙为之“欣欣融融,有如邹鲁(引自余阙《天门书院记》)”,教育事业空前兴旺,人材辈出。建院十八年时,山麓杨中进士,擢升待制翰林。建院四十七年时,县人张兑又中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受到皇帝接见。当时,一个县出了两个翰林,世人刮目。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书院毁于战火。这个书院,共存了四十九年。现在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天门书院在以前的书院原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