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共湖南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
湖南旅游业龙头张家界8月向国内外游客推出总投资上亿元的天门山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节目。这座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旅游城市,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又适时提出了“打造世界旅游精品”的总目标,促使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复合休闲型”产品转型。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日前在长沙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经济时报:去年,由于四川地震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张家界旅游接待人次出现建市以来的首次下滑。从今年的数据来看,张家界的旅游业正逐渐回暖,张家界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提振旅游经济的?
胡伯俊:从截止到6月的数据看,张家界旅游逐渐回暖。今年1至6月,张家界旅游人次达到了705万,增长13.1%,旅游收入达到36.79亿,财政收入增长17%,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
为应对危机,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张家界确定了39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近230亿元,项目涉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旅游休闲、环保服务等领域;二是出台提振旅游措施,加大旅游环境整治力度。年初张家界出台了《提振旅游的八项措施》,是全国最早出台具体措施的,从门票优惠、暂退旅游社保证金、减免导游服务费、奖励宣传营销等八个方面提振旅游;三是创新旅游营销方式。今年推出了新疆达瓦孜走钢丝极限挑战、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和“市长卡通形象营销张家界”。
这些活动不仅会给张家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来巨大的提升,还会为张家界旅游化危为机、快速超越产生直接的效果。此外,还取得了三个方面成效:一是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提升张家界的文化内涵和国际竞争力;二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三是促进张家界旅游“强内功、保增长、调结构”,为张家界旅游实现弯道超车、科学跨越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张家界风光闻名世界,但它仍是欠发达地区。生态与发展总是一对矛盾,张家界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将如何平衡这对矛盾,此外,在招商引资方面,张家界将侧重于哪些产业?
胡伯俊:虽然张家界矿产非常丰富,但张家界一直没有办大的工矿企业,因为旅游城市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张家界只能放弃。我们宁愿当前发展速度慢点,也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任何有污染源的企业都不可能在张家界落户。目前我们发展的产业主要集中为四类,一是利用澧水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开发水电资源;二是开辟旅游市场商业集群,五年内力争产值达到50亿元,建成“中国旅游商品基地”;三是农副产品深加工的绿色工业;四是引进高科技产业,如利用丰富物种资源,发展以植物活性提取物为主的绿色生物医药。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张家界提出了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目标,张家界已经拥有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全国“5A”景区四块金字招牌,提出这一目标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胡伯俊:相对于世界旅游精品而言,从整体结构看,经济过多依赖旅游业,缺乏自主的内生增长机制;从产业的内部结构看,结构单一,在现代旅游市场缺乏竞争力。张家界市与同类旅游城市比,人均GDP只相当于黄山的73.1%、桂林的70.8%、三亚的40.4%,人均财政收入只相当于黄山的46.9%、桂林的48.3%、三亚的10.6%。
打造世界旅游精品是张家界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计划再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为此,张家界制定了“1333”工程,即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这“一个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实施文明张家界、和谐张家界、生态张家界“三大创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三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