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家界,龙头或者噱头? |
|
发布日期:2009/6/20 14:44:39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吕勇 |
|
|
“世说新语”专栏讲述的是语言文字,放大一点说,是讲述转型期内的种种文化事项。这当中,张家界的旅游产业当然也是专栏论述的一个话题。就这一话题的叙事来说,进入这个6月之前,我还能做到假装优雅地调侃、叙事,但现在,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惨淡境遇实在是让人优雅不起来。这个6月,旅游形势是越发地惨淡了。官方的一个数据是,截止6月10日,武陵源核心景区一次进山人数为64.8万人,对比2008年的同期水平还要低。
一个大大的疑问是:张家界这一湖南省旅游产业的龙头是否正在蜕变成一个巨大的噱头?这不是一个故作惊人的文字游戏,有一系列事实可以证明。
经过20年的旅游大发展,张家界从景区建设、基础设施、宣传促销、制度构建、机构设置等方面建立起了一个完备的观光旅游系统。他为自己的定位是“远程观光产品”,这一定位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已经是“国内外知名”了。2005年到2007年,这三年是张家界观光旅游的黄金三年。2007年,张家界创下了1878万旅游人次这一天文数字。
尽管许多张家界人对“大湘西”这一概念并不认同,尤其是在文化方面,他们致力于打造“张家界”品牌,强调“张家界”与“大湘西”的不可通约性。但在行政修辞中,政府官员们仍热衷于大湘西表述,长株潭一体化和大湘西旅游圈是湖南省政府首脑们近几年来一直加以强调的湖南省两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旅游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性产业。这么一个简单的表述要揣摩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件。过去20年来,在张家界从旅游资源大市走向旅游产业大市的过程中,所有30岁以上的张家界人都目睹了旅游资源遍地开发的热闹景象,资源为王,正所谓“七洞八漂争一客”,各路英雄前仆后继,卧虎洞、观音洞、龙王洞、大峡谷、野人谷、东线、西线……这些英雄们显然对旅游产业的“政府主导性”缺乏足够的领悟:当前张家界的旅游市场正是在政府这一强大的推手作用下,才最终形成了以张家界为龙头的大湘西旅游格局。
2009年5月,叶文智将手中掌握的旅游资源做了一次提纯、过滤处理,只保留黄龙洞、凤凰两大景点景区,将崀山、壶瓶山等景区悉数退还给当地政府。叶文智这一举措被业界分析人士认为 “是朝向商人本质的一次理性回归”。人所谓“高手造市,低手借市”,但高明如叶文智者,从1998到2008,十年时间闯荡旅游江湖,最后也不得不放弃“造市”幻想,皈依于政府主导的“大湘西旅游”。
在大湘西旅游这一格局下,形成了长沙、常德、张家界、凤凰(稍后还会有洪江古城,洪江能否加入这条财富热线,那得看他们自身的力度了。)这一旅游路线图,时间通常是一周。这种情况迥然不同于10年前张家界一枝独秀的独角戏时代。在这样的旅游格局下,财富热线中的每一个城市都在以其资源优势极尽所能地抢占时间,再不济也得在旅游六要素中谋它一个打尖的机会,摆上一张床,一张餐桌。在大湘西旅游日益强化的竞争与合作中,张家界在这条线路中抢到的时间是两天半。
时间就是金钱!两天半时间能够干什么?核心景区要不要去?黄龙洞加宝峰湖要不要看?东线旅游与西线旅游在这样的质问中如同一个五彩的概念泡沫快速湮灭。众多外围景点盯着核心景区的巨大人流,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哪怕是分流一成人流量,也够吃香喝辣了。”我常常感到疑惑的是,旅游尤其是观光旅游,在战略层面上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21世纪也不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草莽时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投资英雄图谋着于草莽之间冲天而起?
非理性的投资必将归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凄凉境地。在张家界,如果“伪民俗”这一概念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伪景点“这一概念也是能够成立的。这样的一些 “伪景点”在毁坏生态的同时,严重地扰乱了旅游市场,为高回扣等业内腐败提供了沃土。2009年,张家界的旅游市场仍旧是乱云飞渡,百舸争流。传媒产业侧身其间,亦是喜作伥鬼,混水摸鱼。张家界的核心优势需要诸力汇聚、众口烁金地加以保证,一个清晰明了的张家界品牌形象什么时候能够同心协力地让它呈现出来?
5年来,在这场时间争夺战中取得成功的只有一个——天门山,这是一个不是例外的例外。凭籍“武陵之魂”的称号,挟两次飞越天门、数次极限挑战的强大攻势,天门山在大湘西旅游这条财富热线上强势出手,硬生生地攫取了半天时间。叶文智曾说过,1999与2006的两次飞越天门对黄龙洞是有伤害的,因为“第一,来张家界的所有游客,时间有限;第二,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叶文智说的这句话,将“时间”放在了第一位。在张家界,像叶文智这样能够以“大湘西旅游”这一战略意识进行思考的旅游从业者并不多见。
2009年,常吉高速、龙阳高等级公路开通后,交通大变局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加剧了诸城在“大湘西旅游”这条财富热线上的竞合程度。竞争之热,已将张家界旅游起事的第一个根据地——黄石寨——逐渐边缘化,可以预见,随着龙阳路的运行、袁家界索道的建成,黄石寨的边缘化程度亦将随之加剧。在这样的旅游大势下,扫视张家界的旅游地图,一些新的旅游工地尤自憧憬以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不能不使人叹息。
张家界拥有世界级的自然风光,这是湖南省对外宣传的一张王牌。湖南要宣传自身的旅游,必须要用张家界这一王牌来挂帅,去跟九寨沟、桂林、海南这些旅游产品进行竞争,这就奠定了张家界在湖南省旅游产业中的“龙头”地位。但张家界“远程观光产品”这一市场定位正让自身滑入到一个“噱头”的位置上,龙头沦为噱头。客要用张家界的名义去拉,但拉来了后,客的主要消费却没有放在张家界,龙头把人流量吞下去,但吃饱的却是肚子,头成了噱头。未来数年,这是张家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尴尬状态。
2006年,中国人均GDP第一次越过2000美元,达到2042美元,“中国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升级论”开始出现。从那时起,张家界开始谈论旅游与城市的双双提质升级,到现在,提质升级已谈了至少三年,未来,这一提质升级的过程仍将在空谈与实干的过程中继续下去。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拓城的大建设中,张家界还需要以“造城”的大手笔对城市的意义进行全新的改版。而在眼下,除了“促销”与“整顿”这两招外,张家界找不到更好的手段。不可否认,金融危机与H1N1流感是导致张家界旅游下滑的一大罪魁祸首,但同期凤凰的火爆景象让这一自我告慰显得虚弱无力。
2008年,中国人均GDP继续高歌猛进,突破3000美元,一线城市与沿海二线城市纷纷撞击人均GDP一万美元大关。如果说,“新的旅游出行模式”是一头狼,那么,现在,我们再也用不着像2007年那样大喊“狼来了”,这头狼已经来了,张家界的提质升级再也不能坐而论道了。
今天,我所知道的一个小切片是,张家界某大景区负责人对宣传促销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使用了“煎熬”两字来描述当下的日常运营状态。他还将继续煎熬下去,而我们也将陪着他一同煎熬下去。
我所期望的是,这是一个城市的忍耐!在忍耐中,我们能够起蓄积暴发的力量。 |
|
|
编辑:盛克俭 【关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