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家界建市20周年系列报道之七 |
|
发布日期:2008/8/4 22:34:41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熊云云 |
|
|
一个城市的变迁,包含着城市面积的增大、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城市市民素质的提高等方方面面,但是城市道路又可以说是其中最能反映一个城市变迁的直接见证,尤其是我们张家界市。 建市20年来,市城区道路不断延伸,城市主干道由建市初的6000多米增加到现在的38717米,城市面积由建市初2.8平方公里增加到今天的近20平方公里,我们的城市在一天一天长大。但随着我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我们的城市又受到从总理到普通游客的广泛批评,其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城市道路的脏、乱、差。而今,“四路”综合改造的竣工,“五路四桥”建设大面积的铺开,我们的城市也因城市道路的改观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赞誉。 老市民记忆中的老城区 王巨章,1949年随47军1394部队南下解放大庸,后又一直从事大庸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工作,对大庸城区道路发展历史了如指掌。 解放大庸时,大庸城是一个非常闭塞的边远小县城,仅有一条水路通往外界,城墙包围着的县城,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且大部分是稻田。人居集中的地方自然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区域,两条呈十字形的街道用青石板铺成。让王巨章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一同南下的一位北京藉战士,沿十字街道骑自行车,召来了全城人的眼光,大家争先恐后紧跟着自行车在青石板道上上上下下,好不壮观。不过,骑自行车走完全城的青石板路还不到10分钟。王巨章回忆,在以后的30年中,断断续续对十字街进行了延伸和改造。1979年,大庸县委、县政府决定拓展城市空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主干道回龙路、北正街、解放路、人民路、天门路等城市道路的修建和改造。到建市初城区面积2.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000多人,城市主干道总长6000多米。 王巨章说,城区道路从解放初的石板路到建市前的柏油路再到今天的改性沥青混泥土路,脚下的路是越走越宽,越走越长,越走越舒坦。大庸从一个封闭的小县城逐渐变成一个航空、铁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的旅游城市。他对这座城市的变化感触甚深。 子午路——城市的里程碑 梳理张家界城市道路发展史,子午路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5年,大庸县改为县级市,1988年建成地级市,1994更名为张家界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老城区已无法承载新需求。1990年,开始修建子午路,时任子午路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向兴让介绍,自建市以来,子午路的修建与改造几乎没有停止,1990年拓宽建设子午路红旗宾馆至北正街段,1991年至1992年修建子午路红旗宾馆至三角坪段,1994年至1996年修建子午路北正街至凤湾桥路段,同时,打通三角坪,完成子午路凤湾桥至三角坪的路面柏油铺设。 在以后的几年中,子午路又做了一些改造升级。2000年至2002年修建子午路三角坪至大庸桥路段,2005至2006年修建子午路大庸桥至扯住岗路段, 2007年子午路作为“四路”综合改造工程之一,实现了道路的全面升级。 当时有人很“超前”的提出子午路要建成50米宽。可不少人反对,哪有那么多车,浪费。如今,回望这条长5.5公里,宽50米的道路,市规划设计院的同志依然欣慰地说,子午路及城市主干道大庸路、迎宾路、崇文路、永定大道等道路形成的城市道路环线,带给城市的变化是巨大的,它从跟本上改变了我市路网结构,缓解了交通压力,不仅促进了新城区开发建设,还推动了老城区的改造。 随着子午路的建成,沿线修建的商场、宾馆、酒店拔地而起,汽车、蔬菜、木材、钢材等一批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同时沿线房地产项目身价倍增,用向兴让的话说:“生地变熟地了。” “四路”综合改造 拉开城市精品建设序幕 城市空间拓展了,但离旅游新城的标准相差甚远。有人说,张家界的风景美不胜收,张家界的城市破烂不堪。2001年4月朱镕基总理到张家界视察时,对张家界的城市建设提出批评。 市民埋怨,游客指责,各级领导不满。市委、市政府化压力为动力。2006年9月,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响亮提出:“高举科学发展大旗,建设世界旅游精品”。随后,一场“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大讨论全面展开。通过大酝酿、大辩论,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城市工作重点摆上市委的议事日程。2007年提出了城市面貌“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的工作目标,按照重点安排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城市发展最紧迫、最能快速改变城市面貌的项目原则,制定了近期5年的城市建设规划,并决定把子舞路、迎宾路、崇文路、永定大道的综合改造工程作为城市精品建设的突破口。 2007年8月,耗资6个亿的四路综合改造工程开工。整个张家界市城区变成了一个喧嚣的大工地,市民在目睹建设者们顶烈日、战酷暑,奋战在工地的感人画面的同时,还感受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文明的施工场面。 短短120天,子午路、大庸西路、迎宾路、崇文路、永定大道以崭新的容颜展现在每个市民的面前。昔日路上的坑洼、飞扬的泥土不见了,路边的电杆、破旧的房屋不见了。家住子午路旁野鸡湾的老居民,今年81岁的杨幺姑见人便说:“怎么这路,说变就变了,我才几天没出门,街道就变了个大样。”她告诉记者,她现在经常在子午路上走走,特别是晚上,看看路上彩色的灯。 “四路”综合改造工程,对于今天的张家界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市政建设工程,更是一种先进的思想观念、先进的建设理念、先进的建筑文化。“四路”综合改造工程的竣工,让人们看到了市委、市政府加强精品城市建设的决心和毅力,看到了精品城市建设的曙光初现。 紧接着的“六路”“四桥”建设于今年启动,教场路、解放路、大庸中路综合改造,以及观音桥、凤湾桥、陈家溪桥维修加固即将完成;鹭鸶湾桥拓宽改造、张罗公路鹭鸶湾段城市道路改造、火车北站东街改造以及贸易路新建、八达路和天门山景区连接线等工程即将开工;城市道路沿线的“穿衣戴帽”工程正在抓紧实施...... 小街小巷总关情 我市在加大城市主干道建设的同时,亦不忘小街小巷的建设,把百姓家门前的路修好。 据了解,市城区共有小街小巷346条,而这些小街巷在建市前大都是泥土路,出门一脚泥,是小街巷居民的共同窘境。自建市以来,市、区两级政府挤出资金1400多万,先后对250多条小街巷进行了改造。 进入澧滨小区的小街、子午路与天门路的通道、北门小巷等相继建成了水泥路。早在几年前,家住北门小巷的袁桂兰把家中大小5双雨靴全当废品卖了。她说,雨靴现在用不着了,昔日只要一下雨,就离不开雨靴,只要一下雨房内房外全是泥。她望着门前的水泥道和她自家干净的庭院,高兴地说,这小路真是修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小街小巷总关情。这是市委市政府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把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办好,让群众充分享受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成果。 道路美化 推动园林城市的创建 路更宽了,灯更亮了,绿更浓了……子午路、崇文路、迎宾路、永定大道“四路”综合改造,推动了我市园林城市的创建,让城市化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从前灰头土脸的城市变得光彩照人。 在"四路"综合改造中,绿化、美化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四路”道路绿地率达到35%到47%,并在沿线修建了7处绿化景观。同时,人行道、路灯、消防、公交站点、环卫设施等全部配套和提质,一些影响市容观瞻的违章建筑物被依法拆除。 道路的美化,推动了园林城市的创建。目前,我市绿化覆盖率达37%,绿地率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园林式单位128家,占有独立庭院单位的49%,园林式居住小区49个,占小区比例的72%,城市拆围投绿率90%。 正在子午路绿化带修剪花草的园林工人李师傅和记者闲聊,现在不仅是道路和道路的绿化带宽了,城市里的公园,小区、单位中的花园也多了,干他这项工作的园林工人队伍日渐壮大。李师傅告诉记者,澧水河里有了野鸭子,大庸桥公园还飞来了白鹭。 龚子英老人说,她在大庸桥公园没有见到白鹭,但这没改变她对大庸桥公园的赞不绝口。大庸桥公园原来是大沙坑,大臭坑,现在水绿天蓝草青青,市民都把那里当作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她反问记者,你没觉得麻雀、喜鹊比几年前多多了吗?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诉说”着我们这个城市的变迁。她一天天的长大,一天比一天美丽。 |
|
|
编辑: 【关闭】 |
|
|
|
|
|
|
|
|